浩瀚宇宙除了我们,遥远的星海中还会有谁......
带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身穿乳白色太空服的杨忆走进即将发射,前往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系的“筋斗云”号核聚变宇宙飞船驾驶舱。
远处天边,一轮暗红落日正向地平线徐徐降下,将余辉下庞大飞船和杨忆年轻帅气的面容染红。
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
现在是北京时间公元2090年6月5日晚上七点三十分,这是杨忆出征前地球母亲送给他的最后一个落日。
此时此刻,位于中国海南文昌低纬度庞大航天发射场指挥大厅内灯火通明,所有设备都已满负荷运行,各工位上身穿蓝色航天调度员服装的科研人员格外紧张。
现场直播的实时信号已经向全球媒体开放、各路媒体直播已开始一个小时,显然这是一次万众瞩目、极其重要的发射。
指挥大厅内,来自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身穿白色衬衫的美女记者正对着全息成像设备做现场直播:
“各位观众,我正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大厅内,和大家一起等待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通过航天科研人员数十年辛勤努力、由中国研发制造的全球首艘核聚变动力宇宙飞船‘筋斗云’号将在这里发射。
这将是人类航天器推进方式新的革命,宇航员杨忆驾驶的‘筋斗云’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它的初始速度将达到每秒三百公里。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将加速到每秒六百公里的最高速度,创造人类航天新的奇迹,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飞向茫茫太空,将在飞行2150年后到达4.3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
指挥大厅的全息监控画面上,犹如一栋银灰色摩天大楼的“筋斗云”号宇宙飞船静静耸立在一号发射工位上,着陆器宛如一双巨大双足,稳稳支撑着庞大的船身。
船身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几个蓝色大字格外醒目,从它上百层楼高的巨大体型来看,至少是重达上万吨的大家伙。和以往宇宙飞船舱室结构、需要大推力运载火箭将其送到地球轨道不同,“筋斗云”号不需要任何运载工具,发射后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引擎动力自主摆脱地心引力,加速进入宇宙空间。
虽然它外形看起来和普通飞机有些相似,但尾部两个圆筒状的核聚变引擎喷口,跟飞机发动机和传统大推力火箭有很大不同。庞大的聚变反应堆、储能装置加起来足足四十层楼高的样子,比头部和腰部粗大了许多,给人一种笨重的感觉,但这已经是地球上目前技术最为尖端,最新型号的小型化核聚变动力反应堆了。
根据设计的理论参数,“筋斗云”号核聚变反应堆中心温度高达十亿度,犹如引爆一颗稳态燃烧的小型氢弹,人造小太阳一般照亮前进的星空。
储能装置中的能源储备,能够产生足够的聚变同位素氘和氚,利用氘氚反应产生核聚变,持久高效的聚变反应堆可持续给整艘飞船供能,维持飞船在宇宙空间中全速飞行数千年。
而飞船的中部,便是高度智能化,可以全自动自持运转的小型生态微循环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模拟犹如一个微型恒星系,白昼分明的人造太阳光让植物产生光合作用,地面则模拟地球生态环境,自动生产出足够一人长期生活所需的空气、淡水、水果蔬菜、谷类作物,并能合成肉类等食物。
飞船尖锥形的头部,则是飞船名副其实的指挥中枢,主系统是计算能力相当于五亿万万亿次运算速度的量子计算机,具有庞大的计算能力,可代替人工控制整艘飞船的运转。
制造人工重力场的新型重力发动机,则位于飞船腹部,同样由尾部核聚变反应堆提供能源。进入地球轨道后,受控重力发动机将启动,在不需要整艘飞船旋转的情况下,通过飞船底部重力发动机的高速运转制造人工重力场,让人在零重力太空环境下能够如履平地般行走。
“筋斗云”号的船体,由最新高强度纳米合金材料打造。得益于近年来全球在高新纳米材料技术领域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整艘飞船具有极强的抗打击能力。
而分布船身各处的灵敏传感器不但能够远距离预警、还能通过轨迹运算规避小行星和陨石撞击。在碰到避无可避的陨石带等外部威胁时,自动能量罩将开启,船身被核聚变反应堆供能的防护性高温磁场笼罩,高达五千度的高温能将陨石碎片瞬间气化。
为了具备足够自卫能力,飞船一共装备六门由中央计算机控制的高能激光炮,安装在飞船头尾和腰部,可连续发射温度高达三万度的高能激光,打击任何航行途中对飞船构成威胁的目标。
毫不夸张地说,“筋斗云”就是一座灵敏坚固的飞行堡垒。
而人类核聚变技术突然迅猛发展,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自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以来,人类核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运用质能方程不但制造了基于核裂变和聚变原理的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甚至一些大国还致力于反物质武器的研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