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翔鹜想知道爷爷奶奶方面的信息,姥爷告诉季翔鹜,他也没见过季翔鹜父亲家的其他人。
当初,二个青年人在外打工相遇,从相识相恋到结合都很快。
二个家庭里的人根本没来得及见面认识,然后二个人就又失踪了。
季翔鹜虽然算是孤儿,但从小到大,村里村外,极少有伙伴或同学欺负他。
因为,首先他对一切恶言恶语或者挑衅行为都采取忍让的态度其次,面对欺负他的人,他那种无辜、无助、示弱的眼神会让想欺负他的人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负罪感。
时间久了,认识他的人都护着他。
对别人忍让,已经成为季翔鹜的习惯,所以在村子里即使是小孩子也敢跟他嘻皮笑脸。
在学校里,老师给季翔鹜列为“留守儿童”,于是季翔鹜有时候会得到一些钱或物方面的支助。
不过,他总觉得再多的支助也不如父母在身边。
后来,有一次学校统计孤儿,也是有支助项目,结果有同学“告发”季翔鹜就是孤儿。
季翔鹜当然不认同,头一次与别人面对面争执起来。
老师当然要了解情况,那名同学振振有词地道:“我爸妈说过,他爸妈十多年都没有音讯了。现在社会通讯这样发达,如果不是死了怎么会十多年连个电话都没有打回家?”
老师也觉得有道理,但这种事不是学校老师能决定的,于是就让季翔鹜回家问家长。
季翔鹜一路哭着回家,向姥爷询问爸妈的情况。
姥爷告诉他,“你爸妈都活着,总有一天他们会回来。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将来你长大了,能自己挣钱养家,等他们回来了让他们也为你有出息而高兴。”
可是就连姥爷似乎也对自己的话没有信心,姥爷后来找了几件季翔鹜妈妈的衣服,在村子后面的山坡上给他们立了衣冠冢。
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除夕都会带着季翔鹜先去给姥娘上坟,衣冠冢就在姥娘的坟边。
姥爷告诉季翔鹜,现在只是衣冠冢。
以后如果发现他们还活着,那就拆除如果真的已经死了但能找回骨殖,再想办法把他们送回祖坟里,与祖先团聚。
季翔鹜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坟,姥爷说,要给他们送些钱,要不然他们在那边是没有钱花的。
季翔鹜虽然只有初中的文化程度,但他在学校受到的无神论教育,所以总是对姥爷的话不以为然。
………………………………………………………………………………
季翔鹜与姥爷在村子里有三间房子,三亩农田。
农田里的活,姥爷一个人就完全能够干得过来,所以季翔鹜基本不用进田里帮忙。
既然不种农田,季翔鹜就做别的工作。
长白山区,山峦起伏,林海茫茫,天然的大宝库,最适合村民做的工作就是放牧和放山。
放牧,就是每年的夏天与别人合作轮流在长白山山区的原始森林里放牧牛群。
放山,是当地的俗语,就是到深山老林里挖药材、采山野菜、采野蘑菇。
季翔鹜的人生目标就二个,一是像村里别的爷们儿一样挣钱、娶妻、生子二是能到全国各地去旅行。
季翔鹜年龄还小,离娶媳妇还差得较远,所以季翔鹜先一点点实行的是外出旅游。
“想出去旅游?有什么意思,浪费钱。”一起长大的伙伴贾云龙说道。
村里只有一些老年人的口音还保留着浓重的关里方言,年青的一代因为在学校里学习过,方言已经不是十分浓了。
季翔鹜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的人生二大目标之一。”
“你读过万卷书了吗?没读万卷书,只是行万路,那是邮差。”
季翔鹜说:“没机会读万卷书,再不努力行万里路,我的人生就太失败了。”
“好吧,想旅游其实非常容易。咱们几个一起出去打工吧,全国各地都可以去看看了。”
贾云龙建议季翔鹜与他一起出去打工。
村子里有许多小青年都曾经或正在外地打工,一边到各地打工,一边到各地溜达,也算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了。
季翔鹜不想出去打工,他在村子里还有放牧、放山的工作呢。
“这种活你还没干够啊?我可是干够了,我不想在家放牧、放山了,我要出去打工。”贾云龙说。
季翔鹜说:“你们在外面打工,累得像龟孙子似的哪还会有闲情看风景?再说了你们都出去打工了,村里放牧、放山的活总得有人接着干吧。我放牧、放山挣到了钱,再出去旅游多惬意。”
几个伙伴各持己见,最后贾云龙等想外出打工的人走了。
季翔鹜等想留下来的人则继续留在村里放牧、放山。
………………………………………………………………………………………
话说,季翔鹜摆脱了小孩子们,一边向家里走,一边再次抬头看看天空,天空确实是晴了。
一溜烟回到家里,姥爷正等着他吃饭呢。
先帮他把背包从后背上拿下来,再告诉他吃饭。
季翔鹜脱下雨衣,拿一只小木凳子坐在灶台边,把姥爷给他热在锅里的饭菜端出来放在灶台上,灶台此时就成了临时的饭桌子。
波菜煮豆腐,小葱蘸豆瓣酱,几条一乍多长的油炸河鱼干,玉米面煎饼和大米粥,就是季翔鹜的美餐。
他在灶台边吃饭,姥爷则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将背包里的中草药材倒出来整理。
“还得进一次山吧?”姥爷问。
“嗯,今年的班就剩一次了。”季翔鹜大声回答,姥爷的耳朵有些背,声音小了他听不到。
………………………………………………………………………………………
季翔鹜初中毕业时十五岁,虽然他的中考成绩已经考上本县的高中了,但他并不想去上高中。
上高中已经不是九年义务教育了,要交很多费用的,可是姥爷年纪已经大了,季翔鹜不想让姥爷再多出力供他上高中。
季翔鹜没有上高中,初中学校里有老师来动员季翔鹜去县里的职业高中学习,每年还可以有1500元的补助。
为了让职高有“米”下锅,每年职高都有招生任务,各乡镇的初中都有向职高送新生的任务,完成任务有奖,完不成任务受罚。
老师说学习一门手艺,将来就可以找个技术工作做,挣的钱比打短工多,但出的力比打短工少。
季翔鹜研究了一下老师手里拿着的学习科目表,感觉那上面的技术都太陌生,太不实用。
至于每年1500的补助,对季翔鹜更是没有丝毫的吸引力,这点钱还不够他每个月给别人家打短工挣的钱多。
学技术哪家强?中国找。
不知道这句顺口溜的老百姓可能很少,这是这家学校的成功,却也是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成功。
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大家居然只知道一家职业技术学校,这不正说明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成熟吗。
职业技术教育在工业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在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的边远地区,更是形同鸡肋。
职业技术教育是件好事,不过目前它还有许多工作要完善。
县职业高中的老师几乎都是从各个初中、小学学校抽调去的,他们只会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即便是理论知识也不过是一知半解,就更不要说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了。
这种半吊师傅教出来的学生连半吊都达不到,又何谈进入社会实践劳动。
季翔鹜想起同村的比他高几级的学生,曾经有去职高学习过的,但大多数都是在职高半途而废。
于是季翔鹜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下学后就在山里混生活。
………………………………………………………………………………………
季翔鹜进入村子后不久,那位从雷击下逃生的人,便出现在村子外边的山坡上,眯着眼睛仔细地观察着村子。
良久之后,此人在村东边的河边,将自己的头脸洗了洗。
这时,便能看清他的真面目了,是一位年约花甲的老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