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Bovine viral diarrhea -mucosal disease BVD-MD)
一、概述
1、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和2型引起的一种牛的急性和热性传染病。
2、特征:
腹泻、粘膜坏死、双相热(数日内连续出现2次发热,每次发热持续时间2~3天,两次发热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都类似发热间期1~6日不等)、白细胞减少、急性病例死亡率高
3、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4、1980年从西德、丹麦、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引进奶牛和种牛,将本病带入我国,并分离、鉴定出了病毒
二、病原学
1、BVD-MD一般特性:
该病毒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
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毒株间抗原多样。
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直径50-80nm,为单股RNA病毒。
2、培养特性:
本病毒能在牛肾、睾丸、鼻甲、气管、肺、皮肤、猪肾等细胞增殖传代,现在一般用MDBK传代细胞培养。
3、两种生物型:
根据分离到的 BVD 病毒在细胞培养中是否能产生病变(CPE)可将BVD 病毒分为两种生物型,即致细胞病变(CPE)BVD病毒和非致细胞病变(N-CPE)BVD病毒。
4、两种基因型:
根据遗传、抗原分组和病毒基因组5\u0027端非编码区差异可将病毒分为两种基因型,即BVDV-1和BVDV-2。
5、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为同属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66%,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85%,有抗原相关性。
6、抵抗力: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不强,56℃很快被灭活,对脂溶剂敏感,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70℃可以存活多年,低温下稳定,冻干状态可存活多年。
致病机制:
1、持续性感染与免疫耐受:
母牛妊娠期感染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胎儿呈现持续性感染,体内缺乏抗BVDV抗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2、黏膜病:
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与其具有同一抗原性的致细胞病变型BVDV毒株所致。
3、繁殖障碍:
母牛在受精或胚胎发育早期到中期感染BVDV可引起不孕、胚胎死亡、木乃伊胎、弱胎、畸形胎或死产。
4、免疫抑制:
损害机体免疫机能进而增强其他病原体的致病性。
5、出血性综合征: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BVDV-1和BVDV-2都能引起,其中BVDV-2能引起严重的急性出血性综合征。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1)病畜:
病毒可以通过宿主的唾液、鼻液、粪便、尿、乳汁和精液等分泌物排出体外,分泌物和排泄物(带毒血便含毒量很高);
(2)带毒动物:
康复牛带毒六个月,尤其是带毒种公牛,精液含BVDV,是最危险传染源;
(3)绵羊隐性感染;
2、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
3、易感动物
(1)家养和野生的反刍兽及猪是本病的自然宿主;
(2)自然发病病例仅见于牛、黄牛、水牛、牦牛,没有明显的种间差异;
(3)各种年龄的牛都有易感性,但6~18月龄犊牛易感性最高,感染后更易发病。
(4)绵羊、山羊、鹿也可发生亚临诊感染,感染后产生抗体。
4、流行特点
(1)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发病率约5%(牦牛10%~20%)病死率90%~100%;
(2)老疫区急性病例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为50%~89%;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