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郝强根据通知书要求,一一检查需要做好的准备:

首先,报到时候用到的证件资料是最重要的,需要准备录取通知书、准考证、居民身份证、户口迁移证明、高考档案、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档案(或人事档案)和党、团关系等证件和材料。这些已经准备齐全,并且按照顺序放在一个袋子里。

其中录取通知书是大学报到的凭证,里面详细介绍了学校的相关情况、报到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生活用品方面,郝强准备根据到校后生活所需再添置,只带换洗的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

开学后第一个月的军训至少要靠在学校里面。想想郝强还是觉得要先准备下在学校内或者学校附近安个家,宿舍长久看还是不方便,哪怕是特殊待遇安排的研究生宿舍。

所以郝强决定先到学校里面去探访下。郝强拿着门口买的一张北京大学的地图,发现一条无形但颇为鲜明的分割线,将这所以湖光塔影闻名的校园分为了南北两部分。

校园里绝大多数的教学楼、宿舍楼与生活区都集中在南半边。 未名湖北边的这一半北大,与南边相比,少了喧嚣声与烟火气,更像是一块被精心放养的保留地。

郝强骑着单车沿着未名湖北岸的小径一直往西走,在某个岔路口向右,一眼就可以望到小路。尽头处的一栋四合院式建筑。这栋四合院门匾题有“怀宁园”。

沿着博雅塔边的小径一路向北,途经第一体育馆与文史哲人文学苑,路的尽头是几栋上了年纪的住宅楼——朗润园家属楼。

秋天一到,老楼全身便披满了斑驳的彩色。爬山虎的绿,银杏的黄,还有不知名的红,各种颜色混杂在一起,使老楼在萧瑟秋风中意外地飒爽而生机勃勃。夕阳的余晖穿透水边的垂柳洒在墙上,老楼带着一身金黄立于园子里所有的天空和所有的大地之间。

这里住着许多世代生活在燕园里的老京大人。不同于南边的土木兴盛,这里几乎固守着原貌。年复一年, 这里绵亘着看不见的风景,流淌着听不到的音乐,低吟着理解不了的话语。

老楼邻水而建,楼前水旁有颇生活化的康乐区,当春日逝去夏日终了,光线开始带有几分透明的初秋的风微微吹皱河面之时,这里的气息也显得愈发恬淡。来自南边的旺盛精力到一体的球场那里已被消解大半,再向北到人文学苑时又被厚厚包裹,及至这里时,已是云深不知处。

已是傍晚时分,几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从楼里走出,面前是陪伴了他们不知多少年的几条窄凳与一汪池水,以及棋盘上未完待续的棋局。随便一个出门买菜的老头老太,都可能教出过院士,这就是京大扫地僧呀!

推着单车走了一圈,郝强生怕惊扰了这方童话世界,还是不要污了这方净土了!

于是郝强一路向南,走回到滚滚红尘中,才觉得舒服了些,郝强暗叹,看来自己只是一俗人。

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南侧,有一座隐藏在喧闹中的“园中之园”。一座座灰砖小洋楼掩映在茂盛的绿荫里,草木幽径时有猫与喜鹊穿梭,这里就是燕南园。

燕南园中美式的洋楼和中式的平房皆有,数量上基本是对半开。其中的中式建筑因为注重本地工艺,细节上有很多中国特色,如门楣上有精工雕镂的砖石和仿造中国建筑样式的窗格。楼内厨卫、客卧的布局乃至灶具的装置方式和美国一般的乡村住宅没有什么区别。

2019年,北京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燕南园50-66号位列其中。这个草木繁茂的故园中,文明智慧的光芒始终闪耀,而当我们走近它,尚未远去的历史就近在眼前。

燕南园是燕京大学时期修建的教职工住宅区,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占地48亩,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作为燕大外籍教师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后加建了50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京大大,一直没有变更。

这种历史性建筑现在还住着一些知名教授,实话说有一半的小楼有些破旧不堪,并不宜居。而且这里住着更加扎眼,郝强简单转转就继续找寻。

大部分教师现在选择居住在海淀西苑的燕北园。这个小区建立于1992年,还都是新楼,楼栋间设有绿化和足够的园区活动空间,使得整个社区环境相对安静。

通过墙面上贴的小广告,郝强约了一家户主,上门看了看。房屋南北通透,户型规则,对方是学校后勤职工,出租一间贴补家用。

看着来来去去的教职工,郝强感觉有些不合适,以后如果长期在学校混,周围都是认识的老师,似乎处在众目睽睽之下,压力好大的哦!

转身调转单车离开,刚要出小区门口,迎面而来的两个女兵,短发迷彩服,雄赳赳气昂昂,“老师你好!这是京大教师家属院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