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

作为与旅顺口一海之隔的远东明珠,岛城的风俗语言习惯和旅顺口非常相似,两地都操着极为相似的胶澳方言,人员来往也极为密切,堪称是辽东半岛的“双子城”。

旅顺,自从1904日俄战争后开始,就一直处于日本人的控制之下,距今已经有三十二年,可以说,整整一代人都是在日本人统治下成长起来的。而岛城则不同,日本人占领岛城不过十载岁月,就被民国政府收回。

所以,如果说,一个城市也有特质的话,旅顺兼具俄国和日本的特质,而日本的特质更明显一点。而岛城,则兼具德国和日本的特质,德国的特质更为明显。

但是,无论是哪种特质,对此时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耻辱。也许,只有历经岁月的冲刷,这种特质,才会真正被认可,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

11月18日,顾行健跟随着拥挤的人潮,走下了旅顺口到岛城的轮渡。

这是一艘常年往来于岛城和旅顺之间的客轮,虽然两国之间的情势日渐紧张,但旅顺和岛城两地之间的商业往来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辽东半岛需要岛城极为发达的纺织业提供的工业原材料,而岛城也需要从辽东半岛注入的源源不断的资本——即使这些资本来自于日本这样一个敌对国家。

顾行健此刻的身份是辽东半岛的一名布匹推销伙计,彼时岛城的纺织业虽然发达,但一些高端布匹,依然需要进口,而辽东半岛日本人的某些纱布厂生产的布匹,比之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不仅质量较好,价格还要低上一成,这也导致了很多布匹商人往来两岸,倒卖高端布匹牟利。

而顾行健此次的接头对象,就是岛城繁华商业区四方路上的一家成衣行。

......

“羡君有妙手,为我具章身。”

名昌成衣行的烫金招牌下,赵明昌倚墙抽着烟,满面的愁容被夕阳掩映的半明半暗,手里还拿着一本破旧的老黄历,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诸事不宜”四个大黑字。

“我就不信,这店还就开不成了!”

赵明昌将老黄历揣进西装的上衣口袋,烟头随手扔在地上,接着用皮鞋后跟狠狠拧了两下,烟头上的余火不甘寂寞的冒出最后一缕青烟,随即湮灭在青石地板上。

赵明昌四十多岁,在岛城四方路上开了一家成衣行,主要经营的就是各类中式长衫,西装洋服,得益于岛城四通八达的海路和近代以来较早开埠,得四海风气之先的优势,生意倒也十分兴隆。短短十几年间,赵明昌从一间小小的裁缝铺做起,在岛城创下了偌大的基业,这家四方路上有名的“名昌成衣行”,就是他在岛城打拼十几年的最好见证。

但谁都不知道,他的第一桶金并不是来源于那家小小的裁缝铺,而是来自于日本人。二十年前,岛城还是日据时代,身为裁缝铺学徒工的赵明昌因为熟练的日语和灵活的头脑被日本人看中,将他发展成了日本特务机关在岛城的秘密下线,并为他提供了一笔300大洋的启动资金。

凭借着这300大洋,赵明昌干的风生水起,从一个小小的裁缝店学徒工做起,逐渐成为了四方路上鼎鼎有名的“明昌成衣行”大东家,而这,只是三十年来岛城商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数不清的人,凭借机遇和头脑,在这片亟待开发的热土上,创立出了属于自己的基业。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