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内,送走朱元璋的朱棣开始琢磨起一个想法。
他先前曾经告诉过朱元璋,有一个和水泥道路互相配合的想法,若是成功,可以使国库的支出减少许多,并为国库增支。
而这个想法,本来朱棣是想搞一个现代版的快递业务出来,但思考过后觉得不妥。
因为古代有着自己的快递,那便是镖局,他若是大大咧咧的将驿站改置为暂时的快递点,用来转送信件、货物,那就相当于断了人家做镖局的生意。
这样一搞,很容易背上一个与民争利的名头,于他不利,于大明也不利。
所以在慎重思考过后,朱棣决定先从商税入手。
老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如果水泥道路铺设成功,整个大明之间的交通情况将瞬间得到改善。
原先十天的路程,走平整的水泥路,恐怕只需要一半还不到的时间。
到那时,无论是粮食、丝绸还是其他物资都可以更快速地运输到各地。
走商的车队也会随着道路的畅通而兴起。
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商业活动也会更加频繁,这意味着商人们的收入将会大大增加。
这样一来,对商税进行改革,就能从商人手中收到更多的钱。
之前在铺设水泥道路的时候,朱棣就提出过要重视商业,已经在慢慢改变朱元璋对于商人的看法。
如今循序渐进,是时候提出商税的改革了,若是得当,兴许可以把地方官员贪污的现象一举杜绝。
朱棣可不是无的放矢,大明的财政问题原本有很大的问题所在,其中之一,便是朱元璋定下的大明宝钞没有准备金,在民间上没法建立朝廷货币信用。
但朱棣已经就此推出了改革,使得宝钞和银钱之间可以互相兑换,银本位的雏形已经出现。
虽然明朝目前没有大量的白银储量,但朱棣却将倭国含有大量银矿的事情告诉了朱元璋,而且还得到了证实。
等到拿下倭国之后,白银流通的大部分最终还是会进入大明钱庄,受中央支配,不会像历史上明末那样出现银荒。
这里面一环扣一环,都是在政策提出带来的基础之上进行变革。
他想改革商税,首要必须做的,便是让大明真正诞生中央财政。
在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曾认为把税从地方收到中央,再从中央下拨到地方,这道手续多此一举。
所以规定地方收的税不用上缴中央,自己收,自己支,再将税务账本备份一份交由户部做统计即可,光这一项便是一个贪腐重点。
但朱元璋这样做其实也有好处,那就是强化了地方上对于中央的信任。
而明朝的商税其实并不算很低,虽说朱元璋建国后为了恢复生产,一再减轻税收,还将商税定在了三十取一,但商税下面却分了两大类:过税和往税。这两大类下面又是七八种类别的税。几乎是无物不税。
综合在一起其实并不算低。
而让朱元璋觉得商税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中央财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