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康熙皇临别谈心愿刘墨林迎难胜状元

小多子道:“不过衣帽下面,压着一个大信封,难道这就是遗诏么?”

弘时忽然笑起来:“哈哈,箱子里光有《通鉴》么?我还以为是《金瓶梅》,所以才要藏起来呢”。

康熙怒道:“好圣孙,觉得朕就这种品味么?朕有那么多妃子,要看这种书?”

弘历忙道:“3哥就是开个玩笑,活跃下沉闷的气氛”。

弘昼也说:“3哥喜欢以己度人,他喜欢看有趣好玩的书,不喜看沉闷的旧书,皇爷爷别生气。”

康熙继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资治通鉴》这本大书,朕常读常新,每次都要写点新观感。4阿哥看了其中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就很赞赏,并据此得出结论——治国就是治吏。登基后一扫朕晚年怠政之弊,刷新吏治,推行新政,而不是僵化地坚持朕过去的主张。”

“读书写书有三个境界,一是写时有趣。书要生动活泼,才能吸引人,要远离那些说教面孔的书。但也不能像《金瓶梅》那样低级趣味。二是读时有思。世间万物错综复杂,既独立又有联系,若要发现其中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需要深入思考,不断反复。深思才有高见,方能体会妙味。三是读后有得。历史常常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故而读史可以明智,在故纸堆中发现未来趋势,所谓开卷有益也。如果不爱读书,那至少要和饱读睿智之人交往,汲取他们的意见。”

“弘时你这个娃娃,据说也爱读书,也看了不少书。木兰围猎时,骑在马上边走边看,看完一页,就撕一页。一路飞纸如蝶,被侍卫们捡去擦屁股”。

弘时忙解释:“我带的书多,怕压坏了马,故看完就撕,减轻负担”。

康熙生气了:“你这样的走马观花,有什么用处呢?读到后面,想起前面的线索和伏笔,再想对照看时,已经找不到了。”

弘时:“哈,这是我看书的习惯,敬请皇爷爷谅解”。

康熙哼了一声,弘历忙打圆场:“还是请隆舅公,继续讲。”

小多子道:“我放下书,又取出几件小孩衣裤袜子,并一顶小官帽。逐一递给众人,问这是何人的?赵昌接过帽子一看内里,忽道:‘这是胤祄的,写有名字。明白了,这些东西都是老18的,因其夭折,皇上最爱此子,故收藏纪念’。物品取完,在箱底露出一大信封,封皮上面赫然写着两行字:皇帝大行之后,上书房首辅亲启。我不敢擅开,回畅春园后,亲手交给了张中堂”。

张廷玉忙道:“隆大人确实交给了臣,火漆完好,在场之人皆可作证。可臣打开一看,并无诏书,只有约三寸宽一纸条儿,上书:衡臣:卿办差,朕甚慰。有问题,找德妃”。

众人听了皆大出意外,心想莫非这是要传位于张廷玉了么?康熙微笑道:“尔等明白了么?尔等把遗诏看成命根子,以为没它就不能称帝。其实能登基控制大局的,不需要什么劳什子遗诏;没天命的,有遗诏也没什么卵用!”众人一片哗然,原来大家都被康熙给耍了,根本就没什么遗诏,还兀自互相猜疑,谣言四起。各个愤愤不平,嚷道:“这不公平,这不公平,重来重来!”

邬阎王端坐台后,捋须微微后仰:“玉帝命我审清雍正王朝各种疑案,伸张正义,抚平冤屈。并将诸人魂魄,依天命转世四方。既然诸位对结局不满,不妨各自重新投胎,就如校场比武,重开一局。大家重生后,可以团聚在康熙麾下,各显本领,重新夺嫡”。众人听了大喜:如此甚好,康雍朝往事就此了账,大家新开第二战场。

张廷玉是个精细人,献疑道:“那康熙爷也得重生,而且大家仍要能寻到皇上。否则想夺嫡也夺不起来吧”。邬阎君曰:“是也。转世之时,每人只可提出一个要求,作为生平宏愿,多了恐无法满足。下面请圣祖带头”。

众人一齐看向老皇帝。帝大笑:“玄烨活了69岁,当了61年皇帝,富有四海,功业千秋,人生无憾!就是开局条件太好,通关甚易。一生伟业,无论内擒鳌拜、外平三藩、东收台湾、西败噶尔丹、北驱罗刹、南巡江南、中治黄河。一统华夷,收拢民心,似乎难度都不大。无敌是多么的寂寞,不过瘾啊”。转向阎君:“下一局加大点难度,和明太祖开局一个碗差不多。朕不如到长白山当一个猎户,整日射猎为生吧?”

邬阎君摇头:“陛下,时代变了,有了火枪,射猎无用了。再说就算成功,也不过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复现”。

帝又笑:“朕是圣祖,功德并不亚于太祖。既不能做猎人,那就到偏远山沟,做个农民儿子吧。朕哪怕投生偏僻乡村,只要读圣人书,自立自强,白手起家,采用正确线路,修正错误,团结广大官民,仍可创立帝业。当然,还是需要各位阿哥,诸位大臣辅佐,共创辉煌”。众人齐声呐喊:“臣等/儿臣愿听皇上调遣!”

邬阎君迟疑道:“陛下起点太低,得国必迟。人生苦短,功绩恐不及原来了”。

帝却不介意:“无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朕为后人打好基础就是了”。

邬阎君遂令判官将《通考》翻到祖龙那一章,见有名单:“夏禹、商汤、姬发、姬宜臼、嬴政、刘邦、刘秀、三国曹丕-刘备-孙权、司马炎、司马睿、南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北朝拓跋珪-元宝炬-元善见-宇文觉-高洋、杨坚、李渊、赵匡胤、赵构、忽必烈、朱元璋、皇太极、孙帝象”等各朝祖龙。

邬阎君悄声问崔判官:“别人都知,只是最后的孙某是何朝的?”

崔判官亦悄声回复:“此人即孙文,原名帝象,字载之,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广东中山人,后明祖龙也。您是前清人士,故不知晓”。“如何这般巧?孙名中山,亦生于中山。莫非人以地命名乎?”“正相反,地以人命名,作为龙兴之纪念”。

阎君沉思,吟出一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虽相如,实不相如。孙中山,广东中山,人先中山,地才中山”。又摇摇头,觉得不如原来无忌那个。

康熙在案前已经听见,笑曰:“原来孙文乃中山之樵夫,散逸之神仙,帝国之大象,爰有神力,故能推翻我大清。后世不孝子孙,不能守住祖宗基业,需要朕转世后,重新创业”。邬阎君悄声令判官将转世后姓名填入,转世地点在湖南。

崔判官早已提笔在手,饱蘸浓墨,蓄势待发。闻阎君下令,急将名字写入天书。写完却见天书上并无任何痕迹,惊问阎君:“如何写不上姓名?莫非天书自带热词回避系统乎?请阎君让天书收了神通吧”。

邬阎君奇道:“玉帝并未提及。真有此神通,天书上应显示[敏感词],不应留白。莫非孙帝象有灵,不愿其朝灭乎?且拿笔与我看”。

康熙评论曰:“自古无不亡之国,不灭之朝。孙后有朕之新名,将来也必有新龙出,位于朕后。便是地球、太阳、银河、宇宙,亦有灭亡之日”。

老14胤禎却大喊:“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即便天裂,亦会有补天之人出现”。康熙不高兴了:“老14,你又要来跟朕打擂台?”图理琛听了大惊,条件反射般地后退了两步。张五哥学乖了,也跟着后退。老13也忙把老14拉到身后藏起来。

邬阎君接过判官之笔,研究一番:“判官笔乃铁砚铜笔,只可写生死簿。天书乃天蚕吐丝,夹以金丝与孔雀羽毛、天鹅绒线,由仙娥织就。薄如蝉翼,灿若云霞,寸纸寸金,又坚比陨铁,故铜笔蘸墨无法写上”。

台下炼丹家贾士芳听了,出班建议道:“阎君可在墨中稍加水银,混合均匀,再用北俱芦洲极狐白毫之湖笔写之,以汞化金,必然成功。只是落笔无悔,不能再作更改”。

邬阎君然之,令小鬼准备,一时手忙脚乱。佟国维笑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马齐做助手,必事先有备,无此慌乱”。康熙却道:“无妨,从无序到有序,乃世间规律。此阎君貌似经验不足,然肯虚心求教,水平必能提高也”。

俄顷,小鬼呈上新墨新笔,判官已成功写上了名字。邬决心已定,对康熙道:“那陛下就托生农民吧。古人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陛下将有八十四年阳寿。为助陛下创业,某会请玉帝派遣号称‘南独北大’的独大二佬下凡,作为帝师。‘无王无帝定乾坤,来自田间第一人。好把旧书多读到,义言一出见英明’,陛下将从田间起步,建立霸业,回到您忠实的京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