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不冷淡也不亲密的关系
1949年1月21日,杜鲁门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了。艾奇逊接替马歇尔出任美国国务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3年,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收效甚微,毫无建树,一片狼藉。
当时国统区经济体系近乎崩溃,政治体系危机四伏,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在解放战争战场上,国民党反动派节节失败,已呈现崩溃之势。
面对国会和报刊舆论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批评,艾奇逊认为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改变。艾奇逊向杜鲁门谈到,美国政府需要把援蒋失败的情况公之于众,应准备一份过去五年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文件,并向公众发表,以证明错的是国民党,而不是美国政府的政策。
杜鲁门同意了艾奇逊的主张,国务院随即在远东司成立班子,编辑发表的文件为《美国与中国关系白皮书》,强调这是今后一段时间美国政府最重要的行动之一。
他一再催促加快编辑,并指示前任国务卿马歇尔将军通读全部文件,还要求在白皮书开头写一个短文件,阐述全书中心思想。
马歇尔在任时,曾担心这是对蒋介石的落井下石,拒绝这样做。这次,美国行政机构内的军方、国会中的共和党人,以及国民党政府都表示强烈反对。然而,杜鲁门不为所动。
1949年8月5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美国国务院发表了《美国与中国关系白皮书》,彻底暴露了美国在国家关系问题上搞意识形态划线的实质,也暴露了“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
针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变化的情况,伟人指出:
帝国主义凶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应当“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对于还在动摇、犹豫的这些人,我们要去争取。争取了他们,帝国主义就完全孤立了,艾奇逊的一套就无所施其技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正式成立。
彻底打乱了美国的布局计划。
10月2日,苏联政府承认新中国。
10月3日,美国政府表示,关于承认新中国的问题正在讨论中,目前没有定论。
艾奇逊在向杜鲁门分析远东局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并非直接依赖于苏联,独立性远高于其他共产党国家。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这是中国共产党自立独立自主的坚实后盾。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此前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中美关系在短期内难以取得进展。
要是美国在这个时候帮助中国共产党击败国民党,或许能换取中国共产党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但这样的话,美国也没有了谈判筹码,国际道义形象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可一旦此时中美关系破裂,少说也需要二十年的时间才能恢复。
10月6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指出,美国可以承认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前提是需要满足以下三项条件:
首先,新政权必须具备独立掌控整个中国的能力;
其次,新政权必须继续履行前任政府的国际责任,这一条表面上看似苛刻,实则空洞无物。当时除了已经割让出去的领土外,中国几乎已不再承担任何不平等条约下的义务。
沙俄的租界和特权早已被列宁废除,德国的租界和特权在一战结束后被废除,日本的租界和特权在抗战爆发后消失,美、英、法的租界和特权也在二战期间被废除。
如果非要说还有什么国际责任需要履行,大概只剩下苏联在东北的租界和特权了。
最后,新政权必须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支持,这一条则纯属为了凑数,不必多加解释。美国提出的这些条件,其实是一种外交暗示,意味着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给了新中国一个台阶,方便他借坡下驴。
之所以采取这种低姿态,是因为此时美国在西欧面临极大压力,不能继续在东方也陷入紧张的局势之中了。
以1950年为界,欧洲的力量格局已经出现了显着的不平衡。
自近代以来,西欧和中欧传统上有五个主要国家,分别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请注意,这里是1950年的欧洲,而不是1990年的欧洲。
此时的西德作为战败国,尚未拥有武装力量,也未加入北约,完全依赖美、法、英三国的军队进行保护。当时的西班牙,是弗朗哥领导的亲法西斯政权,非北约成员,与美国的关系极为紧张,甚至一度中断了外交关系。
意大利刚刚经历了二战,军备几乎损耗殆尽。尽管此时意大利的陆军人数不算少,约有10个师,总计15万人,但由于二战期间意大利是法西斯阵营,美军不愿立即为其提供武装支持,加上其本身实力不济,战斗力令人担忧。
换句话说,当时西欧五大国中,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实际上只有英国和法国能够对抗苏联。在西方阵营的整个中西欧地区,能依靠的也只有法国陆军和驻扎在欧洲的美军。
1950年,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包括第一步兵师、一个步兵团以及治安部队,总人数约为5万人;法国虽然拥有西欧最强的陆军,但其超过一半的兵力部署在海外殖民地,特别是在印度支那联邦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越南、缅甸和老挝,当地的战事也相当紧张。
法国本土仅保留了约6万人的5个师;而英国的情况与法国相似,超过一半的陆军驻扎在海外,本土仅有3个师,约4万人。
像荷兰、丹麦、比利时这些国家,在苏联坦克洪流来袭时,能指望它们吗?
换句话说,即便把意大利那10个连卡车都无法完全配备的师算上,再加上丹麦、荷兰和比利时的4到5个师,整个西欧也仅有25个师。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半仍未实现摩托化,依然是传统的步兵师。
再看看苏联那边儿,情形要好得太多。
苏联在东德部署了4个集团军和两个独立加强师,在波兰部署了2个集团军,在罗马尼亚和奥地利各部署了1个集团军。
上述共计33个机械化师,均为经历过二战考验的部队。而这些仅仅是苏联在欧洲的驻外军队,并未包含其本土的军队,也不包括当时驻扎在旅大的近20万苏联士兵。
接下来谈谈苏联盟国的军事实力。
以1950年为节点,波兰拥有14个师,捷克斯洛伐克拥有11个师,罗马尼亚有8个师,保加利亚则有6个师,匈牙利的规模为5个师,连阿尔巴尼亚也有6个师。而已经与苏联交恶,但仍属于东方阵营的南斯拉夫则拥有多达20个师。
包括苏联驻东欧部队,不计入南斯拉夫的军事力量,东方阵营共有50个师,所有部队均依照苏联的编制。虽然东欧国家的装备略逊于苏军,大多是苏军淘汰的二战装备,但实力肯定强于同时期的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甚至与法国军队相比也毫不逊色。
如果苏联在1950年进行全面动员,至少可以动员200个师,其中大部分是二战老兵,同时苏联的库存装备足够武装400个师。
那么,为什么东西方阵营的军事实力如此悬殊,却仍能在欧洲维持战略平衡呢?
答案有两条:
其一,乔大叔朴素的实用主义思想;
乔大叔是个实用主义者。他从不掩饰自己在能力范围内的要求,一切都建立在实力基础上,行事风格直接明了,直来直去,国家利益计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且,他对二战后苏联的现状,感到非常满足。苏联不仅恢复了1904年的领土面积(除了波兰和芬兰),还将整个东欧置于掌控之中,甚至占领了普鲁士人的故乡柯尼斯堡(后来被苏联改名为加里宁格勒)。
这一成就超越了任何一位沙皇。因此,他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扩张,而是应该稳固已有的成果。再加上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创伤,急需休养生息,此时不宜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其二,美国人拥有原子弹。
到1950年,美国拥有300颗原子弹,而苏联仅有3颗,核力量的对比极为悬殊。尽管双方向对方本土投掷原子弹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投送工具),但打击彼此在欧洲的驻军则是不成问题的。
因此,由于欧洲的力量格局失衡,美国的战略重点必须置于欧洲,并始终保持一支能够随时支援欧洲的军事力量。这也决定了美军不可能在其他战场上投入大量兵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